在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时,如何处理左主干合并三支血管严重病变的情况成为重要课题。同时,患者的NT-proBNP指标持续异常波动也值得深入探讨。最近,重庆市江津区第一人民医院(简称:江津一院)内科住院部接收了一名75岁男性患者。这名患者因“冠心病、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并伴随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基础病。经过半月的治疗,患者情状有所缓解,接下来该如何进一步进行诊治呢?
为此,江津一院特别邀请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重医附二院)的心血管内科兰先斌副教授,借助重医附二院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平台进行远程会诊。这也是重医附二院与江津一院开展的首次远程会诊。
2025年3月21日10点,远程会诊正式开启。江津一院的赵兴德医生首先介绍患者的病史及此前的诊疗经过,并将患者的检验和检查报告一键投屏。兰医生一边倾听病史汇报,一边在屏幕上放大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和胸部CT原始图像,同时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兰医生结合患者呼吸困难有所缓解,以及心衰生化指标下降30%的情况,肯定了赵医生在心衰治疗措施上的努力,但指出肺部感染未能有效控制以及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是患者病情未能充分控制的根本原因。
依托其三十余年的心血管疾病诊治经验,兰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诊疗:首先需复查胸部CT,必要时加强抗感染处理;对于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的病变,在感染控制后,可以考虑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包括外科冠脉旁路手术或转到上级医院尝试复杂病变的冠脉介入综合治疗。
此次会诊不仅突破了空间距离的限制,更是在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方面进行了一次深入探索。重医附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成功建立了包含远程协同门诊、远程会诊、远程查房、双向转诊等功能的互联网远程协同诊疗及双向转诊平台,向基层医院开放多学科远程诊疗支持,真正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闭环。
这也是重医附二院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的具体实践,通过重医附二院的互联网远程协同诊疗平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同时提升基层医生对疑难复杂疾病的识别能力,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借助[long8]的技术支持,让我们踏上更高效、更智能的医疗新时代。